1.谁能告诉我含有“和”字跟“合”字的诗词歌赋有哪些
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 岳 飞
只因误识林和靖,惹得诗人说到今。 王慕漪
若到江南赶上春,千万和春住! 王观
杨柳散和风,青山澹吾虑。 韦应物:东郊
忆昔初蒙博士征,其年始改称元和。 韩愈:石鼓歌
金星妆成娇侍夜,玉楼宴罢醉和春。 白居易:长恨歌
君王掩面救不得,回看血泪相和流。 白居易:长恨歌
独有凤凰池上客,阳春一曲和皆难。 岑参: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
阳和不散穷途恨,霄汉长怀捧日心。 钱起:赠阙下裴舍人
醉和金甲舞,雷鼓动山川。 卢纶:塞下曲四首之四
玉楼天半起笙歌,风送宫嫔笑语和。 顾况:宫词
人人尽说江南好,游人只合江南老。 韦 庄
人生只合扬州老,祥智山光好墓田 张 祜
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 苏 轼
杯通大道,一斗合自然。 李 白
悲欢离合总无情,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。 蒋捷
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 孟浩然
合昏尚知时,鸳鸯不独宿。 杜甫:佳人
空山百鸟散还合,万里浮云阴且晴。 李颀: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
唯将旧物表深情,钿合金钗寄将去。 白居易:长恨歌
钗留一股合一扇,钗擘黄金合分钿。 白居易:长恨歌
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。 王维:终南山
别梦依依到谢家,小廊回合曲阑斜。 张泌:寄人
不知道够不够,不够请补充说明,或者Hi我也行。
2.谁能告诉我含有“和”字跟“合”字的诗词歌赋有哪些
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
岳 飞只因误识林和靖,惹得诗人说到今。 王慕漪若到江南赶上春,千万和春住! 王观 杨柳散和风,青山澹吾虑。
韦应物:东郊忆昔初蒙博士征,其年始改称元和。 韩愈:石鼓歌金星妆成娇侍夜,玉楼宴罢醉和春。
白居易:长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,回看血泪相和流。 白居易:长恨歌独有凤凰池上客,阳春一曲和皆难。
岑参: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阳和不散穷途恨,霄汉长怀捧日心。 钱起:赠阙下裴舍人醉和金甲舞,雷鼓动山川。
卢纶:塞下曲四首之四玉楼天半起笙歌,风送宫嫔笑语和。 顾况:宫词人人尽说江南好,游人只合江南老。
韦 庄 人生只合扬州老,祥智山光好墓田 张 祜 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 苏 轼 杯通大道,一斗合自然。
李 白 悲欢离合总无情,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。 蒋捷 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
孟浩然 合昏尚知时,鸳鸯不独宿。 杜甫:佳人空山百鸟散还合,万里浮云阴且晴。
李颀: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唯将旧物表深情,钿合金钗寄将去。 白居易: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,钗擘黄金合分钿。
白居易:长恨歌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。 王维:终南山别梦依依到谢家,小廊回合曲阑斜。
张泌:寄人 不知道够不够,不够请补充说明,或者Hi我也行。
3.关于诗词歌赋
无题 李商隐
昨夜星辰昨夜风,画楼西畔桂堂东。
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。
隔座送钩春酒暖,分曹射覆蜡灯红。
嗟余听鼓应官去,走马兰台类转蓬。
无题 李商隐
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
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。
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
锦瑟 李商隐
锦瑟无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华年。
庄生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。
沧海月明珠有泪,蓝田日暖玉生烟。
此情可待成追忆,只是当时已惘然。
生查子 欧阳修
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
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
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
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透。
4.有关诗词歌赋的资料
■【词曲诗赋联 相关知识】 赋,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,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,其远不及诗词、散文、小说那样脍炙人口。
但在古代,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,从曹丕的“诗赋欲丽”和陆机的“诗缘情而绮靡,赋体物而浏亮”可窥端倪。 那么,何为赋呢?赋萌生于战国,兴盛于汉唐,衰于宋元明清。
在汉唐时期,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,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。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,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。
《史记》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,《汉书》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。后人因推尊《史》、《汉》,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。
“赋”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。在汉文帝时“诗”已设立博士,成为经学。
在这种背景下,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。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,若用“歌”称也名不正言不顺。
于是,司马迁就选择“辞”与“赋”这两个名称。不过,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“辞”来命名,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。
而把宋玉、唐勒、景差等人作品称为“赋”。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。
而后,到西汉末年,文人们就常以“赋”名篇自己的作品了。 赋是介于诗、文之间的边缘文体。
在两者之间,赋又更近于诗体。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,赋近于诗而远于文,从主题上看,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,多为“悲士不遇”。
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,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,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。 屈原的《招魂》全篇的铺张夸饰,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。
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,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。骚体赋,多采用楚辞的“香草美人”的比兴手法,也常继用了楚辞的“引类譬喻” 手法。
赋与诗的盘根错节,互相影响从“赋”字的形成就已开始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,更出现了诗、赋合流的现象。
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,一般来说,诗大多为情而造文,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。诗以抒发情感为重,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。
清人刘熙载说:“赋别于诗者,诗辞情少而声情多,赋声情少而辞情多。”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,即骚体赋、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(或称大赋)。
从赋的结构、语言方面看,散体、七体、设论体、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,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。
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,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。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:一、语句上以四、六字句为主,并追求骈偶;二、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;三、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。
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。 6 ■【词曲诗赋联 相关知识】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,全篇由五字句构成。
汉代以前,偶有五言的诗句,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。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。
据《汉书.五行志》和《尹赏传》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,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;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,并被采入乐府,其中如《陌上桑》、《江南可采莲》等,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。 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,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。
旧传西汉枚乘、李陵、苏武、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,实际上不可靠。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《咏史》∶ 咏史 三王德弥薄。
惟后用肉刑。太苍令有罪。
就递长安城。自恨身无子。
困急独茕茕。小女痛父言。
死者不可生。上书诣阙下。
思古歌鸡鸣。忧心摧折裂。
晨风扬激声。圣汉孝文帝。
恻然感至情。百男何愦愦。
不如一缇萦。 钟嵘《诗品》说他「质木无文」,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,技巧还很不熟练. 继作者有张衡《同声歌》、秦嘉《赠妇诗》和赵壹《疾邪歌》等,表现技巧日趋成熟。
东汉末年无名氏《古诗十九首》的出现,标志着五言古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。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,五言诗已「居文辞之要」,成为最盛行的诗体,出现了大批名作。
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,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,能够灵活细致地书行和叙事。在音节上,奇偶相配,也更富于音乐美。
因此,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的社会生活,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,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。初唐以后,产生了近体诗,其中即有五言律诗、五言绝句。
唐代以后的五言诗便通称为「五言古诗」或「五古」。 每一件事情,都有它的起源、始末的。
诗歌并不例外。如所周知,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。
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,起源于劳动。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。
最初的诗 歌,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。旧诗起初也是如此。
在文学史上,一般提到旧诗,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,即"古体诗"和"近体诗"。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,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,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。
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。至于新诗,即白话文的自由诗,不在旧诗之列,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。
所谓近体诗(又称近体诗,那是古人的叫法),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。它们由齐、梁时代的"新体诗"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,转入极度讲究的了。
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,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,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。初时只限于五言,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。
律诗和绝句是近体。
5.有关诗词歌赋中的赋
赋 《苦笋赋》,黄庭坚书,行楷。
简介 赋,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,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,其远不及诗词、散文、小说那样脍炙人口。但在古代,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,从曹丕的“诗赋欲丽”和陆机的“诗缘情而绮靡,赋体物而浏亮”可窥端倪。
赋萌生于战国,兴盛于汉唐,衰于宋元明清。在汉唐时期,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,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。
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,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。《史记》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,《汉书》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。
后人因推尊《史》、《汉》,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。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,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。
它是在远承《诗经》赋颂传统,近《楚辞》的基础上,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,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。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,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。
赋的来源 “赋”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。在汉文帝时“诗”已设立博士,成为经学。
在这种背景下,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。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,若用“歌”称也名不正言不顺。
于是,司马迁就选择“辞”与“赋”这两个名称。不过,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“辞”来命名,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。
而把宋玉、唐勒、景差等人作品称为“赋”。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。
而后,到西汉末年,文人们就常以“赋”名篇自己的作品了。 “赋”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《赋片》。
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,而赋却不能歌唱,只能朗诵。它外形似散文,内部又有诗的韵律,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。
赋是介于诗、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两者之间,赋又更近于诗体。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,赋近于诗而远于文,从主题上看,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,多为“悲士不遇”。
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,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,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。 屈原的《招魂》全篇的铺张夸饰,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。
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,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。骚体赋,多采用楚辞的“香草美人”的比兴手法,也常继用了楚辞的“引类譬喻” 手法。
赋与诗的盘根错节,互相影响从“赋”字的形成就已开始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,更出现了诗、赋合流的现象。
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,一般来说,诗大多为情而造文,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。诗以抒发情感为重,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。
清人刘熙载说:“赋别于诗者,诗辞情少而声情多,赋声情少而辞情多。” 汉赋的体式 即骚体赋、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(或称大赋)。
从赋的结构、语言方面看,散体、七体、设论体、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,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。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,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。
特点 :一、语句上以四、六字句为主,并追求骈偶;二、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;三、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。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。
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,发展到中唐,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,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,不讲骈偶、音律,句式参差,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,叫做“文赋”。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,骈比起于东汉,成熟于南北朝。
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,是汉代文人的常习。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。
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《芜城赋》、谢惠连的《雪赋》及谢庄的《月赋》等。 诗和赋的区别 赋,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,也继承了《诗经》讽刺的传统。
关于诗和赋的区别,晋代文学家陆机在《文赋》里曾说:诗缘情而绮靡,赋体物而浏亮。也就是说,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,要写得华丽而细腻;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,要写得爽朗而通畅。
陆机是晋代人,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,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,诗也要描写事物,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,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,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。 阶段 赋,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,经历了骚赋、汉赋、骈赋、律赋、文赋几个阶段。
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、杨雄、班固、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。 一些文章中也略及赋的体制问题。
比如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中都有辞赋家的传,汉代刘向、刘歆的《七略》中的《诗赋略》。那里能涉及到一些。
至於具体的关於赋的论文, 可参阅班固《两都赋序》: 或曰:赋者,古诗之流也。昔成康没而颂声寝,王泽竭而诗不作。
大汉初定,日不暇给。至於武宣之世,乃崇礼官,考文章,内设金马石渠之署,外兴乐府协律之事,以兴废继绝,润色鸿业。
是以衆庶悦豫,福应尤盛,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,荐於郊庙。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,以爲年纪。
故言语侍从之臣,若司马相如、虞丘寿王、东方朔、枚臯、王襃、刘向之属,朝夕论思,日月献纳;而公卿大臣,御史大夫倪宽、太常孔臧、太中大夫董仲舒、宗正刘德、太子太傅萧望之等,时时间作。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,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,雍容揄扬,著於后嗣,抑亦雅颂之亚也。
故孝成之世,论而录之,盖奏御者。
6.关于以诗词歌赋为主题的文章
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。乍暖还寒时节,最难将息。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、晚来风急?雁过也,正伤心,却是旧识相识。 满地黄花堆积、憔悴损,如今有谁堪摘?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?梧桐更兼细语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。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?
此词是她随宋室南渡,丈夫死后之作。她早年的作品也写愁,但那只是生离之愁,个人之愁,而这首则写得是死别之愁,永恒之愁,个人遭遇与家国兴旺交织之愁。
“雁过也”似乎是“旧时相识”,雁到秋天,由北而南,李清照也是北人,避难南下。她的词,写雁的不少,早年的“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”,还有“征鸿过尽,万千心事难尽”,虽也充满离愁,却含有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,这首,则表现了一种绝望和极度的伤心。仰望则见辽天过雁,俯视则满地残花。菊花虽已开得极其茂盛,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,然而现在已经凋谢 。往年,在菊花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,而今,谁有这种兴会呢?
急风欺人,淡酒无用,雁逢旧识,菊惹新愁,所闻所见所感,无不是使人伤心之事,“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”,捱到黄昏,秋雨梧桐,也只有更添愁思。“细语”的“点点滴滴”,也是只有在这种极其寂静的黄昏,“守着窗儿”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,而对于一个伤心的人来说,雨滴不但滴向耳里,也滴向心头。整个黄昏,就这么点点滴滴,何时才得完结呢?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?天黑以后,不还是这么滴下去吗?这番光景,难道是“一个愁字”能够包括得了的?
转载请注明出处周杰诗词网 » 与和有关的诗词歌赋(谁能告诉我含有和字跟合字的诗词歌赋有哪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