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带以字的诗句
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《诗·召南·行露》:“谁谓雀无角?何以穿我屋。”《南史·陈后主纪》:“监者又言:‘ 叔宝 常耽醉,罕有醒时。’ 隋文帝 使节其酒,既而曰:‘任其性,不尔何以过日?’” 明 高启 《卧东馆简诸友生》诗:“何以度兹运?相勖蹈其常。” 冰心 《寄小读者》八:“为着人生,不得不别离,却又禁不起别离,你们何以慰我?” 诗·大雅·瞻昂》:“天何以刺?何神不富?”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夫 颛臾 ,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 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。何以伐为?” 唐 韩愈 《秋怀》诗之七:“我无汲汲志,何以有此憾?”《续资治通鉴·宋孝宗隆兴元年》:“ 琚 固辞, 金 主曰:‘卿之才望,无不可者,何以辞为!’” 巴金 《灭亡》第八章:“大家有点愕然,不明白他何以会这样不高兴。” 汉 刘向 《列女传·楚江乙母》:“今令尹之治也,耳目不明,盗贼公行,是故使盗得盗妾之布,是与使人盗何以异也?” 金 王若虚 《论语辩惑总论》:“凡人有好则有恶,有喜则有怒,有誉则有毁,圣人亦何以异哉?” 明 刘基 《袭封诚意伯诰券》:“古称名世,何以过之?”
请采纳。
2.“以”字在古文中有几个意思
以 yĭ
yǐ
①用;使用。《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”
②做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“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”
③认为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皆以美于徐公。”
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、方法,可视情况译为“拿”、“用”、“凭”、“把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”
⑤起提宾作用,可译为“把”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亦不以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”
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“因为”、“由于”等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而吾以捕蛇独存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,不可。”
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、地点,可译为“在”、“从”。《苏武传》:“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。”
⑧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用法同“与”,可译为“和”、“跟”;有时可译为“率领、带领”。《战国策·周策》:“天下有变,王割汉中以楚和。”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(公子)欲以客往赴秦军,与赵俱死。”
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,可译为“而”、“又”、“并且”等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”
⑩表示承接关系,“以”前的动作行为,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,可译为“而”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予与四人拥火以入。”
⑾表示因果关系,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,可译为“因为”、“由于”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”
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。《归去来辞》:“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”
⒀表目的关系,可译为“而”“来”“用来”等。《师说》:“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”
⒁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或范围,用法同现代汉语。《张衡传》:“自王侯以下,莫不逾侈。”
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,可译为“至于”。《柳毅传》:“然自约其心者,达君之冤,余无及也。以言慎勿相避者,偶然耳,岂有意哉!”
⒃通“已”。已经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座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以怪之矣。”
⒄通“已”。停止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无以,则王乎?”
⒅只是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君家所寡有者,以义耳。”
【以往】以后。
【以为】⒈认为。⒉使……成为。⒊把……当作。⒋作为;用作。
3.以“的”字为首的诗句
以“的”字为首的诗句
《同庄秀才宿镇星观》
年代: 唐 作者: 马戴
【的的】星河落,沾苔复洒松。
湿光微泛草,石翠澹摇峰。
野观云和月,秋城漏间钟。
知君亲此境,九陌少相逢。
《兴平县野中得落星石移置县斋》
年代: 唐 作者: 韩琮
【的的】堕芊苍,茫茫不记年。
几逢疑虎将,应逐犯牛仙。
择地依兰畹,题诗间锦钱。
何时成五色,却上女娲天。
《襄阳雪夜感怀》
年代: 唐 作者: 杜牧
往事起独念,飘然自不胜。
前滩急夜响,密雪映寒灯。
【的的】三年梦,迢迢一线縆。
明朝楚山上,莫上最高层。
《晚晴》
年代: 明 作者: 周玉如
久雨愁无极,斜阳喜乍开。
树披残霭出,山挟断云来。
【的】历穿花径,逶迤过渚台。
更须林月上,清赏一追陪。
4.“以”字在古文中的解释
(会意。象艹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:出,生出,滋长)
同本义 [grow]
之,出也。象艹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如语焉而未之然。——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:“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 [go to;leave]
之,适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自伯之东。——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之沛公军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之虚所卖之。(“虚”同“墟”)——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佯狂不知所之者。——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吾欲之南海,何如?——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到);之官(上任;前往任所);之国(前往封地);之适(前往)
之
zhī
<;代>
指示人或事物,相当于“这个”“那个” [this;that]
宣王说之。(之:指南郭处士来吹竽。)——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
虎因喜,计之曰。(之:这,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。)——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当分明记之。(之:指共读情景。)——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。(之:代词,指天下事。)——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较之中学时代;因之,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
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,相当于他、她、它、他们 [he;her;it;they;them]
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,遇之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又
蹇叔哭之。
巫医乐师百工之人。(“之”是指示代词,指代“巫医乐师百工”。)——唐·韩愈《师说》
又如:取而代之;战而胜之;为之感叹;使之顺利发展;与之见面
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其”、“他的”、“其他的” [its;his;other]
纣王令推上法场,斩之老母。——《武王伐纣平话》
之
zhī
<;助>
的 [of]
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
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。——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开火者,军中发枪之号也。
又如:钟鼓之声;一家之长;原因之一;夫子之文章
用于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
吾见师之出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
口之于味,有同耆也。——《孟子》
转载请注明出处周杰诗词网 » 古诗词里有以字的(带以字的诗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