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陆游写民族气节的诗文有?
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,将军不战空临边。
朱门沉沉按歌舞,厩马肥死弓断弦。 戍楼刁斗催落月,三十从军今白发。
笛里谁知壮士心,沙头空照征人骨。 中原干戈古亦闻,岂有逆胡传子孙? 遗民忍死望恢复,几处今宵垂泪痕! ①关山月:汉乐府旧题,属横吹曲辞。
②和戎句:孝宗隆兴二年(1164)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。计至淳熙四年(1177)放翁写这首诗时,已相隔十四年。
这里说十五年,是举其概数。 ③朱门沉沉:富贵之家门户深深。
④厩(jiu):马房。 ⑤戍楼:边防上守望的建筑。
刁斗:军中白天作烧锅、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。 ⑥遗民:沦陷区人民。
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,中原北望气如山。 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。
①楼船句:指隆兴二年(1164)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。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,路过镇江,陆游以世谊谒见,颇受顾遇。
张浚督练军马,增置战舰,加强江防。楼船,高筑望楼的大船,指南宋的战舰。
瓜洲渡,在镇江的对岸。 ②铁马句:指乾道八年(1172)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。
大散关,地名,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
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 ①僵卧:躺着不活动。
②轮台:在今新疆米泉境。唐时属北庭都护府。
此泛指边疆。 ③夜阑:夜深。
④铁马冰河: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,指梦中的北征情景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,五千仞岳上摩天。
遗民泪尽胡尘里,南望王师又一年。 、《示儿》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洲同。
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
2.关于陆游写的诗 民族气节
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,将军不战空临边。
朱门沉沉按歌舞,厩马肥死弓断弦。 戍楼刁斗催落月,三十从军今白发。
笛里谁知壮士心,沙头空照征人骨。 中原干戈古亦闻,岂有逆胡传子孙? 遗民忍死望恢复,几处今宵垂泪痕! ①关山月:汉乐府旧题,属横吹曲辞。
②和戎句:孝宗隆兴二年(1164)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。计至淳熙四年(1177)放翁写这首诗时,已相隔十四年。
这里说十五年,是举其概数。 ③朱门沉沉:富贵之家门户深深。
④厩(jiu):马房。 ⑤戍楼:边防上守望的建筑。
刁斗:军中白天作烧锅、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。 ⑥遗民:沦陷区人民。
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,中原北望气如山。 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。
①楼船句:指隆兴二年(1164)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。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,路过镇江,陆游以世谊谒见,颇受顾遇。
张浚督练军马,增置战舰,加强江防。楼船,高筑望楼的大船,指南宋的战舰。
瓜洲渡,在镇江的对岸。 ②铁马句:指乾道八年(1172)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。
大散关,地名,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
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 ①僵卧:躺着不活动。
②轮台:在今新疆米泉境。唐时属北庭都护府。
此泛指边疆。 ③夜阑:夜深。
④铁马冰河: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,指梦中的北征情景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,五千仞岳上摩天。
遗民泪尽胡尘里,南望王师又一年。 、《示儿》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洲同。
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
3.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气节的句子
: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。
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、黄昏日落、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。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:“零落”,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,梅花纷纷凋落了,这是第一层。
落花委地,与泥水混杂,不辩何者是花,何者是泥了,这是第二层。从“碾”字,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,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,这是第三层。
结果呢,梅花被摧残、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。这是第四层。
看,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,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。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。
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,引起人们的同情;从写作手法上来说,仍是铺垫,是蓄势,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。虽说梅花凋落了,被践踏成泥土了,被碾成尘灰了。
“只有香如故”,它那“别有韵致”的香味,却永远“如故”,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、风雨交侵的威胁,只是尽自己之能,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。即使是凋落了,化为“尘”了,也要“香如故”。
4.求陆游古诗翻译: 雪虐风饕愈凛然, 花中气节最高坚
陆游曾经称赞梅花“雪虐风饕愈凛然,花中气节最高坚”(《落梅》)。梅花如此清幽绝俗,出于众花之上,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,紧临着破败不堪的“断桥”,自然是人迹绝少、寂寥荒寒、倍受冷落了。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,也不是名园中的梅,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“野梅”。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,也无人来欣赏,随着四季代谢,它默默地开了,又默默地凋落了。它孓然一身,四望茫然,——有谁肯一顾呢,它是无主的梅呵。“寂寞开无主”这一句,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,首句是景语,这句已是情语了。
日落黄昏,暮色朦胧,这孓然一身、无人过问的梅花,何以承受这凄凉呢?它只有“愁”——而且是“独自愁”,这几个字与上句的“寂寞”相互呼应。而且,偏偏在这个时候,又刮起了风,下起了雨。“更著”这两个字力重千均,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,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,它还是“开”了!它,“万树寒无色,南枝独有花”(道源);它,“完花敢向雪中出,一树独先天下春”(杨维桢)。总之,从上面四句看,这对梅花的压力,天上地下,四面八方,无所不至,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,因为它还是开了!谁是胜利者?应该说,是梅花!
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,它也的确还有“愁”。从艺术手法说,写愁时,作者没有用诗人、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,把愁写得象这象那,而是用环境、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。况周颐说:“词有淡远取神,只描取景物,而神致自在言外,此为高手。”(〈蕙风词话〉)就是说,词人描写这么多“景物”,是为了获得梅花的“神致”;“深于言情者,正在善于写景”(田同之《西圃词说》)。上片四句可说是“情景双绘”。
下阕,托梅寄志。
梅花,它开得最早。“万木冻欲折,孤根暖独回”(齐己);“不知近水花先发,疑是经冬雪未消”(张谓)。是它迎来了春天。但它却“无意苦争春”。春天,百花怒放,争丽斗妍,而梅花却不去“苦争春”,凌寒先发,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。“苦”者,抵死、拼命、尽力也。从侧面讽刺了群芳。梅花并非有意争春,“群芳”如果有“妒心”,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,就“一任”它们去妒忌吧。这里把写物与写人,完全交织在一起了。花木无情,花开花落,是自然现象,说“争春”,是暗喻。“妒”,则非草木能所有。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,决不与争宠邀媚、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、坚贞自守的傲骨。
最后几句。把梅花的“独标高格”,再推进一层: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。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、黄昏日落、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。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:“零落”,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,梅花纷纷凋落了,这是一层。落花委地,与泥水混杂,不辨何这者是花,何者是泥了,这是第二层。从“碾”字,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,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,这是第三层。结果呢,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。这是第四层。看,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,简直令人不忍卒读。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;从写作手法说,仍是铺垫,是蓄势,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。虽说梅花凋落了,被践踏成泥土了,被碾成尘灰了,请看,“只有香如故”,它那“别有韵”的香味,却永远如故,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。
末句具有扛鼎之力,它振起全篇,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,风雨侵凌,凋残零落,成泥作尘的凄凉、衰飒、悲戚,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。正是“末句想见尽节”(卓人月〈词统〉)。而这“尽节”的得以“想见”,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,十分成功,托物言志,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,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。对我有帮助
5.关于气节的古诗
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 1、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
宋•陆 游<<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>> 2、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 宋•陆 游<<示儿>> 3、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<<后庭花>> 唐•杜牧<<泊秦淮>> 4、只解沙场为国死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
清•徐锡麟<<出塞>> 5、一腔热血勤珍重,洒去犹能化碧涛。 清•秋 瑾<<对酒>> 6、西北望长安,可怜无数山。
宋•辛弃疾 7、臣心一片磁针石,不指南方不肯休。 宋•文天祥<<扬子江>> 8、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唐•王昌龄<<出塞>> 9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 宋•范仲淹<<岳阳楼记>> 10、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
唐•杜甫 11,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——谭嗣同 12粉骨碎身全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 13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毋忘告乃翁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周杰诗词网 » 有气节的古诗词陆游(陆游写民族气节的诗文有?)